■韩国强
r元符三年(1100年)五月,苏东坡遇赦北归,游金山寺看到李公麟为他画的小像,动情地题诗: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
r苏东坡为何看重黄州、惠州和儋州呢?究其缘由,因为他落难时,“亲友皆疏”,门生也多畏避不见,而“三州”的太守徐君猷、詹范、张中却格外袒护东坡,成为他这个“有罪之臣”的贵人。
r徐君猷 “相待如骨肉”
r元丰二年(1079年)十二月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,责授黄州团练副使,“不得签书公事”。第二年正月,苏轼由差人押解,抵达黄州。时任知州陈轼将他安置到定慧院暂住,随后将临江皋亭修葺一新,让苏轼和家人进住。
r第二年七月,徐君猷接任黄州知州。徐君猷,本名大受,君猷是其字,以字行世,祖籍东海建安(今福建南平建瓯),熙宁三年(1070年)进士,史料称其“家世名臣,始终循吏”“绰有建安之风流”。
r徐君猷到任后,对苏轼呵护有加。元丰四年(1081年)二月,苏轼因俸薪断绝,“问人乞米”,徐君猷拨城东旧营地五十亩给他躬耕。苏轼躬耕自食,一家老少得以吃饱。他高兴地吟道:“雨洗东坡月色清,市人行尽野人行。莫嫌荦确坡头路,自爱铿然曳杖声。”从此,苏轼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r徐君猷也是位风雅人物,非常好客。他听到苏轼抱怨黄州市上所酤酒味恶劣,所以每得好酒,不但招他来喝,且更携酒见过。苏轼有《浣溪沙》词记其事:“醉梦昏昏晓未苏,门前辘辘使君车。扶头一盏怎生无。废圃寒蔬挑翠羽,小槽春雨滴真珠。清香细细嚼梅须。”苏轼《南乡子·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》《醉蓬莱·重九上君猷》也有他们节日饮酒欢乐的记载。
r有一次,苏轼与朋友在江上饮酒,醉而归,作《临江仙·夜饮东坡醒复醉》有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句。顿时,黄州传苏轼驾舟长啸而去。徐君猷闻讯,立即前往临皋亭,苏轼鼾息如雷,不觉大笑。
r因有宽松的环境,苏东坡才得以创作千古绝唱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和前后《赤壁赋》。
r徐君猷与苏轼之交,没有长官与谪官之间的隔阂,而且关系亲密。苏东坡给一封书信中曾写道:“某始谪黄州,举目无亲,君猷一见,相待如骨肉。”
r清代桄榔庵图。图片来源:朱玉书《海外奇踪》
r詹范
r“父老相携迎此翁”
r元祐八年(1093年)九月,高太后驾崩,哲宗皇帝急欲彻底变革,改元祐九年为绍圣元年。章惇为相,报复元祐诸臣。十多天内,苏东坡被三改谪命,最后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,惠州安置。
r宋不杀大臣,以贬岭外为最重的惩罚。绍圣元年(1094年)十月二日,苏东坡抵达惠州,有诗云:“吏民惊怪坐何事,父老相携迎此翁。”
r惠州太守詹范破例招待苏东坡暂住合江楼。此楼是三司行馆,招待宾客用的。因合江楼不是谪官可以久居之地,苏东坡住了半月,便搬到嘉祐寺去住。
r詹范,字器之,崇安县(今福建武夷山市)星村黄村人,嘉祐八年(1063年)进士,苏东坡称其为“仁厚君子”。
r詹范每到佳节便与苏东坡对酒欢歌。绍圣二年(1095年)上元夜,詹范带厨子和酒菜到嘉祐寺陪东坡过节,东坡有感而发,作《上元夜》诗,“使君置酒罢,箫鼓转松陵”“浩歌出门去,我亦归瞢腾”。一月后,苏东坡携白酒鲈鱼,回访詹范,作诗:“醉饱高眠真事业,此生有味在三余。”
r《苏轼诗集》收录东坡与詹范唱和诗有《惠守詹君见和,复次韵》《詹守携酒见过,用前韵作诗,聊复和之》。诗中用王弘与陶潜故事,说詹范相待甚厚。
r詹范是位清明好官,任职惠州时,兵荒之后,野多暴骨,詹范取而掩之。“江干白骨已衔恩”是对詹范此举的礼赞。东坡还特作《惠州祭枯骨文》《葬枯骨疏》盛赞詹范的善举。
r惠州有东江穿城而过,江水暴涨,桥易冲坏,不便百姓出行。东坡采用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,改用船桥。詹范等协力筹措经费,东坡捐出犀带,建成东新桥。
r张中
r“邦君助畚锸”
r绍圣四年(1097年)四月十七日,苏东坡被责授琼州别驾,昌化军安置。东坡携幼子苏过渡海,同年七月二日抵达昌化军城(今儋州中和镇)。
r张中,开封人,熙宁三年(1070年)进士,元丰二年(1079年)任明州(今浙江宁波市)象山县尉。张中比东坡晚一个月到儋州。
r张中到任后得知东坡父子露宿桄榔林中,十分难过,当即派兵修葺破旧不堪的驿舍,让东坡父子居住。
r那时朝廷新党进一步发起对元祐党人的迫害,章惇时时关注东坡的动态。被他派去南下察访的董必发觉东坡居住驿舍,立即命小使赶赴儋州将东坡逐出。
r张中对朝廷的惩罚并不畏惧,反而与儋州黎民百姓向东坡伸出热情之手。苏东坡《和陶和刘柴桑》云:“邦君助畚锸,邻里通有无。”这个邦君就是张中。有了张中的“助畚锸”与十数学生“躬泥水之役”,东坡很快就有了“新居”。
r桄榔庵是东坡晚年的精神家园。他在这里著书立说,撰写“三书”,完成了“和陶诗”;他在这里向百姓劝和,劝农,劝学,劝医;他在这里与张中饮酒观棋,谈古论今……
r在遗址上新建的桄榔庵。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
r苏东坡初到儋州时,当地学风不盛。他的《和陶示周掾祖谢》记录当时儋州的教育现状。有感于此,与张中同访黎子云,商量建一间学堂,传播中原文化。苏东坡的《和陶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并引》记载了这件事,名其屋曰:载酒堂。“堂因公而不朽,儋因堂而增重”。张中与东坡功不可没。
r因对苏东坡的关照,张中后来被罢官。但他仍在儋州逗留近十个月,陪伴东坡,不忍离去。东坡与张中分别前,写下三首送别诗,第一首诗记叙与张中的深情交往,抒发离情别绪;第二首诗写张中来告别,夜坐不去。诗中浓墨重彩抒写与张中的离别之情;第三首诗赞扬张中的才华,对其遭遇深表同情,激励他为国报效。
r第一首为和陶诗之一的《送昌化军使张中》:“孤生知永弃,末路嗟长勤。久安儋耳陋,日与雕题亲。海国此奇士,官居我东邻。卯酒无虚日,夜棋有达晨。小瓮多自酿,一瓢时见分。仍将对床梦,伴我五更春。暂聚水上萍,忽散风中云。恐无再见日,笑谈来生因。空吟清诗送,不救归装贫。”
r苏轼的和陶诗《送昌化军使张中》。影印宋刊本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》
r张中被降职为雷州监司,在北归途中病故。清代著名学者王文诰在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》赞美张中“诎于一时,而申于千古,可谓贤矣。”
r(海南日报)
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